性格決定你罹患疾病的類型,所有疾病都有一個隱藏心因!
疾病就是身體最脆弱的地方發生了問題,而最脆弱的地方是由遺傳基因及內在心因共同形成的。
如果說凡事皆有因果,萬物的出現都不只是巧合,你可曾想過疾病也有其存在的意義與目的?
從表面來看,生病的主要原因是身體受到外來的侵擾,或生理系統出現變異,可能是來自細菌病毒的感染,又或是突如其來的環境轉變。我們以為只要能對症下藥,把相關的細菌病毒殺死,把所有的病徵病狀有效消除,便算是成功地療癒。但真的是這樣嗎?
不論是心理學或是醫學,研究都證明身心不是獨立運作的,而是互通互動、共生共存的。當人經歷內心矛盾,面對有形或無形的威脅時,便會自然誘發壓力及負面情緒。面對壓力情緒,我們會感到焦慮不安,並產生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等生理變化。若對這些負面的身心反應視而不見,它便會進一步打亂我們的內分泌系統,干擾神經物質傳遞,影響新陳代謝。當免疫系統也受到干擾,疾病便有機可乘,損害我們的健康。
所以疾病從不單純是身體的問題,它們還有另一個身分,就是一名背負特定訊息的使者,向我們表達內心正在面對的矛盾與困擾,或因轉變所帶來的威脅與恐懼。所以每個疾病都帶著內心想要告訴我們的重大訊息,並且透過各種病徵引起我們的注意。
疾病是先天遺傳加後天個性的混血兒!
遺傳基因可說是每個人的身體構成藍圖,透過基因檢測可有效分析個人體質,找出身體最脆弱的部位或系統,並評估對每種疾病的罹患風險機率,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如果能夠了解自己的遺傳基因及患病風險,便可及早作出適切的治療與健康管理,延緩、甚至避免各種疾病的出現。
「基因的科學發展可謂改寫了人類對健康與疾病的看法,科學家於2003年把人類的基因圖譜解讀完成,發現人類的DNA序列中,平均每1000個鹼基就會出現1至4個變異位點,稱之為單一核苷酸多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瞭解這些變異位點對於基因的影響,並造就了人類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例如身高、體重、長相、體質、性格等等。基因可說是每個人獨特的身分記認,世上沒有任何兩個人的DNA是完全相同的。美國時代雜誌更將個人化基因檢測評選為2008年全球「最重要的發明」,並數度於Nature和Science雜誌作專輯報導。
基因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預防醫學與個人化醫療上,透過基因檢測,可有效分析個人體質,例如肥胖體質、肌膚體質、食物過敏、或適藥性等等。另外,基因檢測更可評估出對每種疾病的罹患風險機率,並在疾病尚未發生前做好全方位的健康管理。目前預防性的基因檢測主要是針對「多基因複雜性疾病」,即泛指那些由多個基因異常所共同導致的疾病,此類疾病佔了90%以上的常見慢性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所以,提早了解自己身體的基因構造,才能作適切的個人化健康管理,延緩或是避免疾病的出現,以達至預防醫學的最佳效果。
雖然基因技術得以急速發展,確實使人類更有效對抗各種身體疾病,但患病人數或頑疾的發病率卻沒有顯著下降,相反地,㦬患長期病、慢性病的人數更有上升趨勢。為什麼醫藥進步並沒有讓人活得更健康?因為基因只是其中一項患病因子,決定此人在先天體質上會否容罹患某種疾病,另外一個同等重要的因子為「後天性格」,兩者的交互影響才是疾病產生的決定主因。」
個性就好比是內心的構造基因,決定了此人罹患不同類型疾病的機率,因不同個性會為人帶來不同形式及程度的心理壓力,最後在身體形成不同的脆弱部位。在成長經歷過程中,身、心的組成基因會不斷互相影響,導致身體出現一個最脆弱的缺口,只要稍加壓力,那將會是疾病的最終患處。對於壓力而言,哪裏是身體的脆弱部位,壓力一點也不在乎,因為壓力總是能找到最容易宣洩出去的破口。
後天性格決定你的患病類型!
如果說,一個人的性格能決定他的命運;同樣地,一個人的性格也可以決定他所罹患的疾病類型。一些專門研究心因性疾病的報告指出,不同類型的疾病各有其所屬的性格特質,所以性格也是另類的心因性病毒。
「綜合了多年來的病患個案,發現性格就好比是人體的心理基因,決定了此人在後天性格上罹患不同類型疾病的機率。以都市人為例,最常出現的4大類型頑疾包括了潰瘍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各種癌症、及自體免疫性疾病。這些疾病除了跟遺傳基因有關外,也跟現代人的個性與生活環境掛勾。
潰瘍性疾病常見於消化系統,如口腔、食道、胃、十二子腸及大腸潰瘍。罹患潰瘍性疾病的患者,往往伴隨著過分自我控制的性格,喜歡把自己設定在一個充滿鬥爭評比的環境裡,久而久之,內心積存了高劑量的憤怒與憂鬱,因為無從宣泄而對身體進行反撲,所以產生了「火燒心」等潰瘍病變。
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包括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等,他們多擁有俗稱的「A型人格」,而A型人格亦被喻為現代成功者的性格特質。患者的性格通常十分固執、缺乏彈性,做事非常認真。他們伴有很強的時間觀念,不但做事急躁,常在別人談話時搶先掌握主題,就連食飯喝水也比別人快。他們可以同時思考並執行好幾件事,常對事情進度感到不耐煩,不忙於工作時更有隱然若現的罪惡感。此類患者的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容易造成心腦血管病變。
腫瘤或癌症患者的性格則多屬克制謹慎,慣於壓抑感情,不擅表達內心想法,特別是對身邊的親人伴侶。他們喜歡跟人作比較及擁有完美主義,因此常出現不安或無力感覺。由於長期處於不滿自己或不滿現狀的狀態,令壓抑著的負面情緒容易失控並自我複製,最後形成腫瘤入侵其他正常細胞或器官。
自體免疫性疾病包括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皮膚炎症及乾燥症等,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反應,認友為敵,攻擊身體的正常細胞,造成不正常的過度發炎或是組織傷害,身體任何部位皆可能發生。患者的性格多屬缺乏自我及自信,過度依賴別人認同肯定。遇到問題時,喜歡自我否定或進行嚴厲的自我批判。由於內心跟外在環境常出現價值與信念衝突,長期處於過度自責及無助無奈的狀態。
許多的疾病是沒必要及可以預防的!理解傷病背後的存在目的,可以說是#自我療癒 的重要起步。
疾病就像夢一樣,是內心向我們傳達訊息的重要工具,當疾病的意義被成功解讀後,它們作為訊息載體的任務便宣告完結,於是就不需要存在。當疾病的任務完成,很多時候疾病會自動消失,甚至不藥而癒。
我舉一個真實的奇蹟自癒案例,病者是一位患上末期淋巴癌的女病人,她的淋巴系統裡長滿了如檸檬大小的腫瘤,並且癌細胞都已擴散全身,所有的治療亦已宣告無效。那女病人在彌留之際,她說自己的靈魂離開了身體,並遇見已故的父親。她想要跟著父親離開,但父親著她回看自己這輩子的成長經歷,再決定是否想要離開。女病人看見了患癌的經過始末,突然明白到癌細胞的根源與存在目的。原來癌症的心因全都是源於她的害怕,再加上宗教與文化對女性的歧視壓抑,令她一直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更害怕去追㝷自己的夢想與人生。這些病毒思維與負面情緒,最後竟變成了身體裡的癌細胞。但在她經歷瀕死後醒來的三天,身體裡的癌細胞竟全消失無跡。只是在現今的醫學,淋巴癌是絕不可能突然在三天裡消失自癒的。她的奇蹟自癒又是怎樣發生的?她解釋說,因她已解讀了癌症所帶來的訊息,所以癌症已經沒必要繼續存在。
但若果病者對這些訊號繼續視若無睹,病毒訊息只會以更干擾的方式向你投訴,直到你不能對他充耳不聞為止,久而久之,更有可能發展成難以根治的頑疾。如只顧一味壓抑病徵病狀,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態度,疾病便會成了變形蟲,換個面貌、換個部位跟你再次糾纏。下次當你久病未癒,又或是時常生病時,嘗試在看醫生及吃藥前,認真聆聽一下自己內心的聲音,傾聽疾病對你訴說的故事。如果能從一開始便解讀出這些病徵的背後意義,並妥善處理,或許疾病症狀便不會形成。所以,許多的疾病都是沒必要及可以預防的!
疾病是潛意識的一個訊息載體,訊息如果沒被成功解讀,疾病便會一直抓緊病者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