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潛意識大師班的「潛智識」思維課程中,有特别提到「逆齡思考」的重要性,因為觀念與想法,不旦會塑造你對於現實世界的感知,更會影響你身體的生理反應。如果想要逆轉衰老的身心反應,你先要擺脫衰老的思維設定,學會「專注當下」,自己的老年自己說了算。

 

衰老在潛意識的思維系統中,是一種「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ness)

雖然變老是生命的一個自然過程,年老也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歴與好處,但為什應我們卻如此害怕變老,甚至把它當成一種負面體驗,一種「習得性無助」?理由很簡單,因為老年人身上早被貼上了一個負面標籤,我們的社會都是崇拜青春而厭棄老年的。面對變老,就像面對美好時光不斷遺失,正步往一條一去不返的下坡路。望著二十歳的年輕人,你不禁搖頭輕嘆,這就如同那些四、五十歳的人正在搖頭看著你一樣。

我們毫不懷疑地告訴自己,年老伴隨的就是能力減弱與身體退化,這是一種必然發生的生理過程。這種被灌輸的衰老思維設定極具破壞性,因為身體一旦接收了由大腦發出的衰老暗示,便會產生相應的生理變化,從而產生各種衰老的徵狀。只是你有否想過,衰老其實是由環境及思想所控制,是一個可被逆轉的過程。

很多心理研究都證明,一個人衰老的速度與他所接收到的環境及心理暗示有很大關係。比如常跟比自己年輕的人在一起,你會感到身體變得有活力,思考速度比較快。與比自己年紀輕的人結婚,通常會活得更長壽,身體機能衰退得比較慢。相比起穿便服工作的人,制服工作者或紀律部隊看起來更不易顯老,因為制服沒有老少之分,所以沒有了年齡的相關暗示。

 

思維與專注力才是導致身心功能衰退的兩大元兇

那麼,大腦到底是如何抑制老年人的身心功能的?問題就出於我們的「自動化思維」與「專注力不足」。我們大部分的行為都不是在自主意識下進行,而是受傳統、權威、習慣、或約定俗成所影響,透過自動化思維而作出的無意識反應。很多時候,你根本沒有在意自己真正的需要或價值觀,只在給予作「應該」或「必須」的反應,即使情境已經改變,又或已經不再符合自己的需要,你還是不假思索地運用早已既定的認知思維。

朗格教授做了另一個有趣的「復印機」實驗,幾個人在排隊復印東西,實驗者問前面的人能不能讓他先插隊復印。結果顯示,只要實驗者能随便給出個理由,排隊的人通常都會讓他先復印,至於理由是什麼、是否合理一點也不重要。無論你說「我趕時間提交報告」,或是「我趕著下班去接小孩」,他們的反應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在意,只是覺得「應該」給有需要的人行個方便。

這種情況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小節𥚃,可以在學校、家庭、工作、或社交上輕易找到。你不是沒有聽見别人說些什麼,而是你沒有專注、沒有用心在傾聽。同樣地,你不是沒有看見周遭所發生的事物,而是你選擇了莫不關心,所以變成視而不見。如果你對生活或年老貼上了習得性無助的標籤,你的身心便會作出相應的無能與無力反應,在不經意間使這個先入為主的預言成為現實(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專注當下,才是保持年輕、恢復健康的靈丹妙藥

其實不只是年齡,我們對於疾病與治療也同樣有著習得性無助的思維問題,使病者不經不覺的墮入被預設好的悲劇命運。但你有否想過,生命其實存在著無限的可能?

朗格教授在年輕的時候曾摔斷腳踝,醫生說她從此會瘸腿,再也不能打網球。但她並不相信,並將治療的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結果她現在雙腿仍然健康,仍然在打網球。同樣地,我也曾在十五年前遇上了墜機意外,醫生們對我的右腳一致地宣判醫療無效,自始再也不能走路,並終身須坐在輪椅上。我擺脫了病者及傷殘者的標籤,以潛意識的自癒能力治好了我的右腳,展現出連醫生都不可置信的奇蹟。其實人類歷史上許多前所未聞的治療,都是透過不停地探索與努力嘗試才出現的,生命有著太多的未知與可能性了。

其實我並不反對醫學,或是在質疑醫藥的療效,只是想指出現今的醫學並不完美。很多時候,醫學提供的只是一種概率、参考、或建議,而不是絶對的答案,但到了病人那裡,卻往往被認定是唯一的可能,更自動化地被接收下來。我們對醫療系統都過於無條件地信任與依賴,太容易接受各種疾病的標籤,比如癌症、情緖病、退化症等。

醫療技術的急速發展,雖然使得人類壽命延長,卻沒有讓人類活得更健康、更快樂。只要身體出現問題,我們都會不假思索地往外尋求最便捷、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想在最短時間內把所有病徵病狀消除,以避免影響繁忙的都市生活。正因如此,我們的自癒能力正逐漸萎縮,對外的依賴亦不斷擴大,頻繁地使用抗生素、類固醇、止痛劑、營養精華等速效化學藥物,已成為現代生活因循怠惰的習慣。希望傷病者都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不要胡亂地把身體的主導權交給別人,專注當下,才是保持年輕、恢復健康的靈丹妙藥。

 

老年可以有很多種可能,只在乎你相信與否

一旦我們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縛在文化、範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陷阱裡,就會發現,人生中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樂,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回到當下、專注當下,覺察自己正在做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這個選擇決定是否你真正的所想所需?抑或你只是在人云亦云、滿足他人?

或許,我們都太習慣成為既定的「病人」或「老人」了,太自動化地思考及扮演著各種被外界賦予的角色。其實年齡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無論你是二十歲、三十歲、或是五、六十歲,只要你帶著覺知,專注地活在當下,你就可以輕易的重新掌控自己人生。將自己置於此時、此地的狀態,可以讓你對人和環境重新聯繫起來,令你對新的可能性更加敏感。

不同年齡就等於是不同的自己,應該擁有不同的人生經歴與體驗,你想要如何變老,過一個怎麼樣的老年,就全靠你自己如何去塑造。下次,當別人告訴你「No」的時候,你記得反問一句「Why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