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否試過,某天一覺醒來,忽然驚覺自己原來已經青春不再?「衰老」指的不只是身體、不只是心態,最重要的是你的認知思維。

我們都不懂得如何變老,只一直害怕變老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天真地以為自己永遠不會老去,但到了三十歲,内心就不禁浮現出陣陣的憂慮,害怕自己容顏老去,害怕活動能力減退,害怕生活變得越来越枯燥乏味。所以人都愛懷緬過去,不管是十來歲的天真激情,二十來歲的任性放肆,三十來歲的自信堅毅,或是四、五十歲的成熟穏重,那些美好的黃金歲月彷佛都是在比自己現在年輕的時候。

不管是女性或男性,年齡從來都是人最難過的關卡,因它絶對不只是一個數字,在這數字底下,其實隱含了許多象徵意義。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年齡一直默默規範著我們的行為與思想,社會上對年齡的潛規則可謂多不勝數,例如什麼樣的年齡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到什麼樣的場所、或做什麼樣的事情。一旦我們没有遵循這些年齡規範,小則會被投以怪異的目光,嚴重的更會被視為不尊重自己的身份,屬於一種年齡越軌。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被灌輸各種關於年齡的觀念,不同的年齡群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與期望,逐漸地在潛意識 形成牢固的思維設定。這些思維設定雖然能快速及有效地指導我們作出附合情景的行為,提升了適應與生存的能力。但如果我們對此不加思索便全盤的接收與依賴,便很容易墮入一個「衰老思維」陷阱,導致身心出現無意識的衰老反應。

 

如果你忘記了時間,你就忘記了變老,逆齡思考」可讓身體回到過去

1979年,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教授(Ellen J. Langer)做了一個著名的「時空膠囊」實驗,她把匹茲堡的一所老修道院,精心佈置成20年前的模樣,並邀請了16位老人在這裡生活個星期。參予的老人年齡都在七、八十歲,被分成8人一組的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這一星期裡,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環境裡,他們聽上世紀50年代的音樂,看50年代的電影和情景喜劇,讀50年代的報紙和雜誌,討論卡斯特羅在古巴的軍事行動、或美國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等事情。

兩組人都被要求需要更加積極的生活,例如一起佈置餐桌,收拾碗筷,不會有人幫他們穿衣服或扶著走路。兩組唯一的區別是,實驗組的言行舉止必須遵循「現在時」,他們必須努力讓自己生活在1959年。相反地,控制組用的是「過去時」,他們只以懷舊的方式談論和回憶1959年所發生的事情。

剛出現在朗格教授的辦公室時,兩組老人看起來都是老態龍鍾,走路時步履蹣跚。一個星期後,兩組老人的身體素質竟有了明顯的改善,他們的視力、聽力、與記憶力都明顯地提高,不旦血壓降低了,平均體重也增加了3磅,就連步態、體力和握力也有著明顯的改善。但相比之下,實驗組,即「現在時」的老人進步更加驚人,他們的關節更加柔韌,手腳更加敏捷,在智力測試中的得分更高,有幾個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欖球。他們實驗前後的照片差異,幾乎讓人不敢相信。

 

「衰老」是從小被灌輸的觀念,身體的老態是大腦製造出來

雖然這個實驗缺乏實驗室的控制,結果受到質疑,但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在那一星期裡,這些老人的大腦和身體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朗格教授相信,這些結果都是源於信念上的改變,實驗組的老人相信自己年輕了20歲,於是身體便做出相應的配合。為了維持時間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須付出更多的「專注力」,即更有意識的「活在當下」,因此他們的改善更明顯。

腦神經科學的證據也顯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腦活躍程度與20多歲的年輕人其實並沒有重大區別。他們在短期記憶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處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差於年輕人。只是我們都固執並錯誤地相信,變老時,身體的能力衰退與反應遲緩是無可避免的,我們不旦把兩者緊緊連在一起,更想成是理所當然的現象。結果,身體亦只有努力地配合,扮演好大腦賦予給老年人的無能角色。

從此推論,老年人的虛弱、遲緩、多病,很可能是一種認知思維設定,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雖然不至於返老還童,但這個實驗至少證明了,我們生命最後階段的衰老並非是不可逆轉的。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