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罹患心理病、憂鬱症、焦慮症的個案急劇增加,根據精神健康研究顯示,每七至八個香港人當中就有一人患上情緒病,差不多每個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困擾。只是,現代人卻一般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逃避態度置,嚴重忽略精神心理健康所帶來的損害及負面影響。
心理及情緒問題雖是無形無相,但卻會清晰地反映在你的身體與生活上,導致個人、健康、工作、婚姻、及家庭等出現各種問題。需知道問題是不可能自動消失的,並只會隱藏在暗處繼續發酵惡化,對你的身心造成更大損害。如果沒有適時及好好處理,更有可能演變成悲劇。
有心理或情緒問題應該找誰?心理治療師跟精神科醫生一樣嗎?
心理治療跟精神醫學可說是兩個範疇相似,但治療手法不同的專業界別。簡單來說,心理學治療師是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診斷及進行治療,而不使用任何精神藥物,主要應用的心理療法學派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行為、家庭系統等。個案對象主要是情緒、思想或行為上受到短暫或長期困擾的人,而其原因不是由生理或身體疾病所引起的。
至於精神科醫師則擁有西醫專科資格,主要是透過精神藥物作治療,直接改變患者的神經傳導物質、荷爾蒙、或神經系統,從而調整患者的精神生理狀態。個案對象多為嚴重的精神疾病,像幻聽、妄想,以及長期的情緒困擾等等,其原因可能涉及腦部病變或是特殊的生理狀況,例如曾經車禍腦部受傷。
心理治療,則是透過臨床心理輔導技巧,協助病人改善情緒的方法,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壓力管理及家庭治療等。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透過改變病人的思想謬誤和不能自控的問題行為,去紓緩患者的困擾,減低患者的負面情緒。由於不少情緒病人往往思想過分負面,不自覺下鑽牛角尖,治療便可改變這類思想。
面對心理或情緒問題,精神藥物是否最好的選擇?
隨醫藥進步,精神藥物療效已得到大大提升,副作用亦大為減少。最常見的兩類精神藥物為血清素(Serotonin)及多巴胺(Dopamine),兩者都是腦神經系統裡的重要神經傳遞物,透過影響信號傳遞而調節腦部及各生理機能,能有效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反應。
血清素為腦中主要的情緒調節傳遞物之一,常被稱為人體的幸福元素,能使人有輕鬆、幸福、樂觀、安詳、自信的正面感覺。當腦內血清素不足或功能失衡時,便會出現情緒低落、恐懼、焦慮、悲觀、失眠或記憶衰退等憂鬱症現象現象。血清素在憂鬱症的治療上有顯著功效,抗抑鬱藥「百憂解」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強血清素的分泌,直接提升個人情緒。
多巴胺是一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惱內的情慾與感覺,有傳遞快樂及興奮情緖的功能,所以又被稱為快樂物質,常被用作治療憂鬱症。有研究發現當兩人親密相處時,腦內會產生大量多巴胺,而愛情就被認為是大量多巴胺的作用結果。另外,尼古丁及毒品也可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人產生愉悅快感,及致令人上瘾。至於缺乏多巴胺,則可造成失去肌肉的能力,甚至令手腳不自主地出現震動。
精神藥物副作用
精神藥物的副作用初期較為顯著,可隨身體適應而減退,但亦可能持續不散,而長期服用更有機會損害身體其他器官。以下為藥物常見的副作用,但出現與否全因人而異,即使沒有察覺也不等於能完全免疫,因世上恐怕難以找到全沒身心副作用的藥物。
1. 胸口翳悶;
2. 疲倦乏力;
3. 性慾減退;
4. 口乾;
5. 便秘;
6. 頭痛;
7. 出汗。
病向淺中醫
雖然精神藥物能較快且有效改善情緒及精神狀態,但是否等於根源的心理問題也解決了?這可說是服用精神藥物的一個危險地方,因為藥物只是把問題掩蓋在意識底下,把用作提示患者的壓力反應或情緒清除,這其實無異於逃避現實的鴕鳥行為。如患者不作出根本性的改變,並繼續固有的病態生活,下一個病患爆發點將更大,帶來的傷害也更嚴重深遠。
由於精神及情緒病藥物需要最少數周的適應期,藥物療情通常最少需要半年。一旦開始服用藥物,療程通常都是十分漫長,動輒要用年去計算,而且過程中也能隨便減低劑量或停止服用,否則可能引起嚴重的反噬作用。當養成依賴藥物的習慣後,患者將成為藥物的奴隸,等同把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閹割,進一步削弱處理壓力的技巧。很多時候,心理問題都是源於扭曲的價值思維,所以食精神藥物只是治標不治本。
許多的痛苦及不幸其實是可以避免及不必要的!如果你遇上了心理或情緒障礙,感到痛苦難當或苦無出路,不妨與我聯絡,透過專業的心理治療,適時及妥善地處理問題,康復並不是困難事。
你可按你的需要及心理狀況,選擇以下三個不同的心理療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