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念認知療法 (Mindful Cognitive Therapy)
認知心理學
是一門研究認知與行為背後的心智活動學科。所謂認知,就是我們如何透過心智活動處理外在訊息,理解並知悉這個世界。舉例說,當天上的彩虹光線射進眼睛,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會受到刺激,並發出相應的訊號傳輸到大腦。這些訊號經由神經迴路解讀後,再重組變成有意義的影像訊息,令大腦認知這是「彩虹
。整個看似簡單的認知過程,其實包括了注意、知覺、學習、記憶、語言、情緒、概念形成、以及思考與推理思維等多種內心活動。
在整個認知過程中,我們並不是扮演完全被動的角色,也不是純由外在刺激所支配。相反地,我們過去的經驗、期望與固有思維模式,都會對訊息的處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就如心理學上經典的完形轉換視覺幻象,同一樣的構圖,在不同的人眼裡卻看出到了不同的景像,有些人看見一副老巫婆的臉,但另一些人卻看見年青貌美的少女。也就是說,大腦會根據我們既有的想法,把外在的訊息給重新演繹重構,創造出對我們有意義並能理解的東西。
認知心理在近幾十年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並為心理治療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貢獻。研究發現,許多的心理及情緒問題都是源於人的扭曲認知思維,如要糾正問題,最有效及直接的方法就是從念頭想法著手。
正念(Mindful)
源於東方的禪修哲學,近年來在西方受到極度重視,更發展成心理治療的一股新興力量。正念跟正向(Positive)思維大不同,正向是把凡事分好壞兩面看,選擇以正面心態處理事情,只集中看事情的正向影響,有擇善固執的意味。而正念則是一種凡事不批判、沒好壞的思考態度,不以分別心看世界,換以一顆清明的平常心看待人事物,不執善也不厭惡。
面對無常的生命,即使是同一悲劇不幸,放在不同人身上,也可能引發出截然不同的行為反應,這些差異足以反映個人的心理質素及健康。你的一念,決定你的情緒;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所以真正傷害、困擾你的不是情緒或負念本身,而是你對它們所作出的反應。雖然你無法防止負面情緒的出現,無法拒絕自我批判的念頭,也不可能完全避開悲傷不快的記憶,但你卻可以不被這些負面心念牽著鼻子走,你可以停止提供養份,並阻止負面思維網絡的形成。
正念能有效讓人脫離過去不愉快的記憶,或是對未來的擔憂,回到現今當下。所以學習正念可是治療情緒病的根本良方,這轉念可以發生在一瞬間,比傳統心理治療更快捷、更有效。患者只有廢除舊有的病態認知思維,放下二元對立的判別心,嘗試接受自己與生活的不完美,才能轉化這股負面能量,中斷自我苛責的鎖鏈反應。
鍾博士透過自己的患病與自癒經驗,將東方禪修的正念思維和西方的認知心理學結合,創發出一套獨特的正念認知心理療法。
正念認知療法有以下特點:
- 透過專業的讀心解夢與命運藍圖,發掘出人生不斷的重複輪迴,找出真正的人生課題所在
- 以認知行為學分析病態思維及偏差行為的背後成因,並透過催眠等方法尋找心理病根源
- 透過正念幫助患者放下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 過去的傷痛
- 糾正扭曲的價值觀及病態思維,幫助患者提升心理質素,及教導壓力管理與身心放鬆技巧
- 學習往內尋求自癒,透過自我調節平衡,整合身心健康。
- 依賴外在藥物,誘導身體自製天然的情緒調節劑
- 不依賴治療師,完全自我主導、自我負責,學做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
心病心藥醫
療癒應從生活開始,運動、打坐冥想等也能刺激身體製造天然的情緒調節劑!
腦內啡(Endorphin)腦內啡亦稱安多酚,主要由腦下垂體及丘腦所分泌,其結構與功能跟麻醉劑中的嗎啡相似,但擁有遠比嗎啡更為強勁的止痛作用,可說是最好的天然鎮痛劑。腦內啡讓人產生飄飄欲仙的快感,又或有如身處深海的平靜感覺。當身體受到極大壓力時,腦內啡就會分泌出來緩解痛苦及降低壓力,更會進一步將痛苦轉換成幸福的感覺。
馬拉松長跑時產生的另類快感就是腦內啡作用的經典例子。跑手的身體長時間承受缺氧及過度疲勞,形成巨大的壓力與痛苦。大腦為了克服這極端的身體狀況,分泌出大量的腦內啡抑制痛苦,使身體變得輕鬆輕盈,並透發出一種歡樂滿足的充實感覺。很多研究經已指出,運動時大腦會產生讓人興奮愉快的腦內啡,所以運動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情緒調節藥物。
另外研究發現,當身心處於極度放鬆及平靜狀態時,大腦不但會釋出波段,同時也會分泌腦內啡,使人產生安詳愉悅的滿足感,這也說明了為何打坐、冥想、瑜珈、氣功等活動能安定心神,不但有效舒解壓力,長期練習更可促進心理健康。有見及此,我常視腦內啡為調節情緒的天然黃金藥物,只需透過簡單的打坐冥想技巧及暗示,便可有效加強腦內啡的分泌,完全取代外服的精神藥物。
如果你遇上心理或情緒障礙,感到苦無出路、困坐愁城,不妨與我聯絡,專業的心理治療能為你找到出路。
二)催眠心理治療
催眠是一套十分科學的心理療法,能直達潛意識深處,找出問題的根源,並做出最徹底的治療。
時至今日催眠還沒有一致的定義,但心理學家認為催眠是一種意境,一種特別的意識,常比喻為白日夢的狀態。當身體放鬆、精神高度集中時,便有可能誘發這種自然的心理現象。當進入催眠狀態時,你的意識還是保持清醒,但這跟睡眠是截然不同的狀態,你不但可以感知周圍所發生的事物,而且這些感覺有時還比清醒時更敏銳。
催眠術並不是什麼神奇魔法,而是一套十分科學的心理療法,而且過程裡絕不會產生任何不良副作用或痛苦。美國精神醫學協會早已把催眠納入為認可的心理治療手法。雖然每位催眠師使用的催眠手法不同,但大致上催眠可分成三個重要步驟:催眠導入、催眠狀態後暗示,與清醒導出。依照受催眠者的習性與催眠目的,催眠師會採用相應的催眠技巧,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如果說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那催眠就是一輛通往潛意識的高速列車,列車上承載著我們要給予的暗示訊息,並直達潛意識深處。在那裡,你能尋找所有問題的根源,並做出最根本徹底的治療。
催眠的誤解
由於催眠總是披著一層神祕的面紗,舞台式的催眠表演與大眾媒體的過度渲染,造成很多人對催眠存有不真實的幻想,以下就是一些常見的嚴重誤解:
Q:催眠師有特異功能?
A:催眠師跟所有人一樣,都只是普通人,催眠師並非具有特異技能,只要能熟練導入、導出的技巧以及暗示的法則,每個人皆可成為催眠師。
Q:受催眠者無法抗拒催眠師的暗示指令?
A:因為電影與舞台表演的關係,很多人認為在催眠狀態下,受催眠者有可能被迫去做一些違背意願的事,或是透露自己不願意公開的秘密,其實在整個催眠過程中,受催眠者都是在有意識的清醒狀態,可以接受或拒絕任何暗示指令,甚至可以立即從催眠中出來。在催眠狀態下,受催眠者不會被迫做任何清醒狀態時不會做的事或不願說的話。
Q:催眠時會失去意識?
A:即使在催眠狀態下,受催眠者也不會失去意識,或忘記曾經說過、做過的事情,受催眠者在過程中是有意識的,並清楚知道發生的所有事情。其實在整個催眠過程中,受催眠者如果感到任何不適或不安,是可以隨時終止催眠,並立即從催眠狀態中出來,這是不會有任何不良後果或副作用的。
Q:意志力越堅強的人越難被催眠?
A:恰巧相反,意志力越強且精神越集中的人,就越容易進入催眠狀態,只有心理虛弱且難專注的人才難以被催眠。此外,百分之九十九想被催眠的人都可以被催眠成功。
Q:催眠深度跟催眠成效有正面關聯?
A:這只是一種謬誤,許多成效顯著的催眠,都是在淺度催眠狀態中進行的。催眠所需的深度得看受催眠者的狀況,與所處理的事情而定,絕不是越深越好。
催眠治療應用
- 尋找隱藏問題心因
- 糾正病態思維
- 戒除壞習慣行為
- 釋放負面情緒
- 尋找遺失記憶
- 尋找前世今生
- 催眠止痛
- 安慰劑效應
- 夢境治療
催眠治療個案:
壓力性偏頭痛
我曾經遇過一個長期痛症的個案,患者是一名職業女性,她長期患有嚴重的偏頭痛。心理治療發現,她的偏頭痛主要是由壓力引致,但剛好她又是一個抗壓性非常低的人,不論是工作或家庭瑣事,只要讓她感到焦急煩躁,偏頭痛這老毛病便會發作。為了不影響日常生活,只要一發現頭痛的蛛絲馬跡,便立刻服食止痛藥以防萬一,她長期服用止痛藥已有二十年之久。
然而,多年的藥物治療不但對她的偏頭痛沒有絲毫改善,止痛藥更越吃越多、越吃越強,她的肝、腎健康指數更出現了嚴重超標跡象。在接著的痛症治療,我一方面是以催眠替她進行鎮痛治療,在她的潛意識層面給予止痛暗示,切斷及舒緩痛楚的感覺。另一方面,我以正念認知療法教導她如何管理壓力及痛楚,最重要的是讓她學會跟壓力與痛楚共存,因為兩者都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並不是什麼可怕的洪水猛獸。
催眠戒煙過程參考
- 明白吸煙背後的原因及目的
- 理性評估吸煙的好處與壞處
- 自願選擇及參予決定
- 理解戒煙可能面對的困難
- 可能出現的情緒及生理反應(如戒煙後體重增加)
- 共同商討可行的應對方法
採用正面戒煙暗示
- 你不再需要吸煙,做一個身體健康的人
- 你希望呼吸新鮮空氣,感覺清新
- 你擁有控制吸菸的能力,是自己的主人
- 你擁有更多健康有效方法處理煩惱
- 想像身處一間被香菸薰黑弄臭的房間,把房間重新洗刷乾淨,換上清新的空氣
避免負面戒煙暗示
- 吸煙損害你及家人的健康
- 吸煙浪費你的金錢
- 吸煙可引致癌症、心血管症病、陽痿…
- 你的家人朋友討厭你吸煙,二手煙人見人憎
- 整個肺部、氣管被薰黑
- 恐怖的吸煙相關照片
催眠尋找失物參考
健忘是十分常見的現象,特別是都市人生活緊張、節奏急速,很多時候同一時間處理好幾件不同的事情。忘記物件放在哪裡是每個人常碰到的事情,這些物件可以是常用的東西如錢包、鑰匙等,或是甚少用到的物品如紀念品、舊書籍。你尋遍可能放置的地方也找不到蹤影,努力回想還是沒有找到答案,當你越是心急便越記不起來。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讀者可先停下來,別四處找尋。首先找一處安靜舒適的地方,坐下來喝一口茶,再靜心細想最後看見該物件是什麼時候,盡量記下物件最後出現時的情境,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以及當時的氣氛、情感,或場境布置,還有之後所做過的事情及所到過的地方,也小心的一一記下,這將變成回到過去的旅程路徑。
資料準備齊全後,接著便是找個合適地方進行自我催眠,讀者可透過時光隧道或時鐘回撥的導入暗示進行記憶回溯,讓自己重回物品最後出現的地方,然後以此為起點沿著旅程路徑尋找,重新觀看或經歷所曾發生的事情。
我自己曾多次嘗試以此方法找回遺忘的物件,有時候我在回溯過程中清楚看到遺失時的情景,有時候我是看到重要的線索,間接把我引領到相關的事情上。
有一次,一位好友遺失了一張常用的信用卡,遍尋不果後正準備致電銀行報失。銀行資料顯示最後的交易記錄為昨天晚飯的消費,並沒有被盜用的跡象。當好友想到需要重新訂立十多項自動繳費的手續,以及報失後提款的不便,暫時打住了報失的念頭,希望可把信用卡尋回以省卻一大堆麻煩。
當天晚上,我替好友進行記憶回溯的催眠,特別加入了使用信用卡後的情景暗示,成功把他帶回昨天晚飯時的時間與地點。他看到自己跟女朋友吃義大利菜時的情境,當時他喝了很多葡萄酒,晚餐後他們到商場閒逛購物,之後便各自搭計程車回家。由於疲倦與酒精的影響,他甚至在計程車上睡著了。回到家後他把水果飲料放好,洗澡後便倒頭大睡。第二天醒來,他到家附近吃早餐,之後到銀行櫃員機提款時發現信用卡不見了。
雖然在整個回溯過程裡,他並沒有看到信用卡遺失或誤放在任何地方,但暗示一直提醒他把注意力放在跟信用卡相關的事件上。他看到信用卡最後在超市裡出現,他在超市買了水果飲料,本想以信用卡付費,但為了節省排隊時間,最後選擇以現金支付。好友清醒過來後,他腦海裡一直浮現超市的畫面,當中好像有著某種提示的意味。他致電到超市查詢,但職員回覆並沒有信用卡的遺失拾獲。他回到家後第一時間打開冰箱,把裝著水果飲料的塑膠袋取出,結果在塑膠袋裡找到了信用卡。
催眠回溯刷新了他的記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引導他回到信用卡最後出現的時間與地點。其實,相同的方法也有被應用到目擊證人上,協助證人尋回遺失的記憶,為警方提供有用的調查線索。